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联系我们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Tel: 010-82265519
Mail:xueguanyixue2016@163.com
Add: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时间:2018-03-12 09:18
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栓是血液有形成分(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在血管、心脏内膜表面或血液中形成的凝集物,它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一、血栓构成与分类
      血栓的构成与大小取决于血栓形成部位血液和血管的病理改变类型、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成分、血管壁结构等。
      根据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将血栓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性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所形成的血栓常常导致血管的部分堵塞。
      根据血栓的构成成分,可将血栓分为:(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常见于微血管内;(2)白色血栓,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灰白色而得名。这类血栓常与血管壁创伤有关,多见于动脉内;(3)红色血栓,主要成分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血栓外观呈暗红色,质地均匀、富有弹性,多见于血流淤滞的静脉;(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成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组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其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外观透明,故又称透明微血栓;(6)感染性血栓,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血栓可由菌血症、血管壁炎症的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二、血栓演变
      体内形成的血栓并非是一种永久性的结构,它因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变过程。其过程主要有:血栓延伸与滋长、血栓溶解、栓子的机化、再通与钙化、栓塞。
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
      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三个基本因素是:血管因素、血液有形成分和血浆、血流速度,而血流速度又是由前两个因素决定。
(一)血管因素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管壁的管腔表面由内皮细胞覆盖,内皮细胞参与调节止血与血栓形成的平衡,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防止血栓形成,维持血液在管内的正常流动;在止血过程中,血管壁促凝机制参与了止血过程,有利于止血栓子形成。
      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1)动脉粥样硬化(2)机械因素(3)感染因素(4)化学物和代谢产物(5)免疫因素。
      血管壁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促进血小板黏附与聚集、血管收缩与痉挛、纤溶活性、血管壁的促凝作用、血管壁的抗凝作用。
(二)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基本生理功能发挥作用: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反应、血块回缩。
(三)白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白细胞数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关系。心肌梗死后白细胞增高是预示再次发生梗死的指标,并与猝死相关。一些研究显示在判断心肌梗死的预后方面,白细胞计数是一项类似于血压、血清胆固醇的有价值的指标,是独立危险因子。白细
胞是血栓中的一个成分,以下作用可能是白细胞参与血栓形成的机制:(1)白细胞的黏附作用;(2)毒性氧化学物质的释放;(3)白细胞的流变特征;(4)白细胞的促凝作用。
(四)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红细胞聚集;全血黏度增高;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
(五)其他因素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浆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先天或获得性增加或缺乏,纤溶系统主要成分活性异常,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异常等因素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在正常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参与清除血管和间质内形成或沉积的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成,排除伤口和炎症灶内的纤维蛋白,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排卵、着床、正常妊娠、分娩等过程。在许多病理过程中,纤溶系统也占居重要地位。
      纤溶系统的基本或核心组成成分是纤溶酶原( plasminogen,PIg )、组织型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和u-PA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 1和2,以及α2-纤溶酶抑制剂( α2-plasmin inhibitor,α2-PI )。其他成分有:(1)u-PA受体( u-PA receptor,u-PAR ),u-PA 通过与其结合发挥作用;(2)富含组氨酸糖蛋白( 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HRG ),是纤溶酶原的竞争性抑制剂;(3)活化的因子FXIIa,将激肽释放酶原(kallikreinogen) 激活为激肽释放酶( kallikrein,KK ),后者也可激活纤溶酶原;(4)α2- 巨球蛋白(α2-MG) 及活化C1抑制剂( C1 inhibitor,C1INH ),通过抑制蛋白酶的作用而周节纤溶活性;(5)玻连蛋白(VN) 与PAI1结合,调节其功能。近年来发现的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剂(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在调节纤溶的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发现,血管紧张素II (Ang II )、肥大细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都与纤溶系统有密切关系。
 
(摘自《血管生物学》第2版)
上一篇:血液凝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