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联系我们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Tel: 010-82265519
Mail:xueguanyixue2016@163.com
Add: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血管外膜功能紊乱

时间:2022-05-20 14:51
血管外膜功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血管外膜分泌适量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作用或相互偶联作用,维持管壁的正常张力及血管功能的稳态平衡。当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时,会引起外膜的诸多结构成分改变,导致外膜功能紊乱。成纤维细胞作为血管外膜的主要细胞成分,在病理性因素刺激下首先被激活,发生形态、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同时亦释放活性氧、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通过旁分泌作用,使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内皮细胞释放NO减少,最终导致血管稳态失衡后的病理性重构发生。
一、外膜细胞表型转化
      成纤维细胞是血管壁的前哨细胞(sentinel cell ),对各种刺激首先发生激活反应。体外细胞培养显示,成纤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不仅形态学及细胞器发生了变化,其功能特征亦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α-SMA的表达,胞质内逐渐出现纤维肌丝并诱导该细胞产生收缩能力,这些形态及功能特征意味着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了变化,从不具活性的静止状态分化为具有收缩能力的平滑肌样细胞,即成肌纤维细胞。因此,α-SMA是鉴定成纤维细胞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的标志。年多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如TGFPB,等可以诱导这 一分化过程。一 些其他细胞 ,包括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及循环祖细胞亦可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α-SMA是其分化标志,但不能鉴定其细胞起源,亦不能在细胞群中区别平滑肌细胞。
二、外膜细胞功能紊乱
      在各种病理和生理因素刺激下,激活的成纤维细胞发生哪些改变呢? 1996年Shi等首先在球囊扩张造成冠状动脉中膜损伤的实验中,发现AF的增生先于中层VSMC,且在损伤全过程中,AF的增生活性均大于中膜VSMC,首次提 出了外膜重塑( adventitial remodelin)的概念。激活的成纤维细胞增生、迁移、分泌ECM,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
      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血管外膜重塑中出现以下变化:①细胞增殖。成纤维细胞增殖是血管损伤后的早期表现,其增殖依靠活性氧类(ROS),特别是来源于NADPH氧化酶的过氧化氢的作用。在动脉损伤的动物模型中,血管损伤后局部缺血、缺氧,血管外膜的成纤维细胞能快速适应局部血管的需要,启动激活蛋白激 酶C ( protein kinase C, PKC )和MAPK家族成员,导致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同时,激活的成纤维细胞释放血管活一系列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ROS等,通过旁分泌作用,诱导平滑肌细胞由收缩表型分化为分泌表型,后者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②迁移入内膜。在血管损伤模型中(重度或中度球囊损伤),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后者可向管腔方向迁移并增殖形成新生内膜。同时发现,猪冠状动脉损伤模型中动脉外膜细胞增生先于中层平滑肌细胞,且在球囊损伤三天后达高峰。在损伤全过程中,外膜细胞增生活性均大于中层细胞,并获得α-SMA表达特征,提示外膜细胞由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表型。在大鼠颈动脉损伤的模型中,用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腺病毒载体标记成纤维细胞,直接证明了成纤维细胞在动脉损伤后由外膜迁移到内膜,引起血管重塑。③ECM增多。外膜ECM的成分主要受成纤维细胞调节。血管损伤使得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转化,继而引起ECM分子大量产生及过度沉积,影响管壁的僵硬度。纤维状胶原蛋白是外膜基质的主要成分,最为丰富的是成纤维细胞产生的I型与II型胶 原。另外,纤连蛋白、腱生蛋白( tenascin-C,TN-C )、弹性蛋白增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改变等,这些ECM与血管细胞相互作用,通过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参与外膜组织修复与重构过程。④调节免疫反应。既往的观点认为成纤维细胞激活对免疫反应是没有意义的,但目前已很清楚,成纤维细胞在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中均起了重要作用。激活的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促炎因子,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调节组织驻留巨噬细胞激活,促进血液来源的炎性单核细胞募集,并调节T细胞激活。
三、外周脂肪组织功能紊乱
      近年来,外周脂肪组织( PVAT )作为血管 生物学的一-种新的成分 ,通过分泌大量的生物活性分子发挥以下作用:①调节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参与血管重塑过程;②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增殖与迁移;③调节内皮细胞功能,参与血管舒张血管损伤时PVAT功能紊乱,其重要的形态学特征是质量改变。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可表现出不同的PVAT质量,如肥胖导致血管慢性低度炎症改变时PVAT质量增加,表现为脂肪细胞膨胀与增生。高血压动物模型中,不论是血管紧张素II诱导高血压大鼠,还是醋酸脱氧皮质酮( desoxycortico-sterone acetate, DOCA)盐高血压大鼠模型都使PVAT质量改变,而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PVAT中,棕色脂肪细胞的密度以及数目均大于对照大鼠,从而引起PVAT结构与功能变化。PVAT的结构与功能改变具体表现如下:①PVAT分泌生物活性分子失衡:促炎因子如IL6、IL8及MCP1增加,而 脂联索的分泌相对减少。PVAT 还含有基质血管 成分( 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包括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来自滋养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损伤时,PVAT的SVF数量增多,如巨噬细胞浸润,促进炎症反应。②PVAT抗收缩能力减弱:病理状 态下血管外周衍生的舒张因子( PVRF)及一系列脂肪因子产生不平衡,同时巨噬细胞浸润及ROS增多导致PVAT的抗收缩能力减弱,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异常。也有研究认为PVAT功能紊乱涉及K、通道和平滑肌细胞Ca2+平衡失调。我们的研究还证实DOCA盐高血压大鼠PVAT分泌的补体C3与外膜重塑有关。③PVAT 促细胞增殖迁移:如PVAT分泌内脂素( visfatin )作为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icotinamide phropolotytansterese )合成烟酰胺单核苷酸(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可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总之,PVAT 质量变化促进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及脂肪因子分泌失衡,导致平滑肌细胞收缩功能异常,同时增殖、迁移,参与新生内膜的形成。PVAT衍生的血管活性物质也可以通过外膜的改变影响血管功能,我们通过质谱发现PVAT表达大量的补体C3,进一步证实C3促进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同时诱导细胞迁移。然而,有研究报道PVAT分泌的脂联素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以及迁移和增殖,提示PVAT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外周微环境中相互牵制、相互作用,调节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摘自《血管生物学》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