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联系我们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
Tel: 010-82265519
Mail:xueguanyixue2016@163.com
Add: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血管医学基础知识

受体的信号转导(一)

时间:2024-08-28 08:47
受体的信号转导(一)

      GPCR 的信号转导
      经典理论认为GPCR 是在细胞膜上通过G蛋白偶联来传导信号,而β-抑制蛋白(β-arrestin)募集和受体肉化是受体减敏和终止信号传递的机制。现已证明β-抑制蛋白还可以通过G蛋白非依赖的途径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P38 等信号通路,而内化囊泡上的 GPCR 也有活性,可以介导信号的转导。因而 GPCR 与配体结合后至少有三种方式传递信号转导:经典的G蛋白依赖信号通路、β-抑制蛋白依赖信号通路和胞内体 (endosome)途径。GPCR 激活后可以依次激活三条途径,也可只通过一条途径传递信号。
     1.G 蛋白依赖的信号转导   GPCR 的经典信号转导途径是由G 蛋白介导。G蛋白是一系列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均为异源三聚体,由α、β和γ亚基构成。基础状态下,GDP 与G蛋白的α亚基结合,使G蛋白处于失活状态。GPCR与激动剂结合后转变为激活构象并与G 蛋白结合,导致G蛋白α亚基结合的GDP 被GTP 取代,使G蛋白发生构象变化,Gα 与Gβγ解离。游离的 Gα和Gβγ分别作用于相应效应分子,生成第二信使,传递不同的信号。之后 Gα结合的
GTP 水解为 GDP, Gα和Gβγ结合,重新形成异源三聚体。
      介导GPCR 信号转导的G蛋白具有不同亚型,通常依据α亚基进行分类。常见的G蛋白为 Gs 、Gi和Gq,其α亚基分别为αs 、αi 和αq。Gs 偶联的受体,如 β1-AR 和β2-AR,激活后引起Gs的激活, Gαs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产生 cAMP,造成PKA 等激酶激活。Gi偶联的受体,如α2-AR激活后产生的 Gαi,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减少细胞内的才cAMP 含量。Gq偶联的受体,如α1-AR和M 胆碱受体(MR)激活后产生的Gαq,可激活PLC等。PLC可以引起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产生第二信使IP3和DAG,分别激活细胞内的钙信号和 PKC。 Gβγ也可介导信号传导,如可激活 PLCβ、PI3K 等。
      2.β-抑制蛋白依赖的信号转导   GPCR 激动后被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磷酸化,进而募集β-抑制蛋白,受体发生内化,从而引起受体减敏。β-抑制蛋白是一类衔接蛋白,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具有两个亚型:β-抑制蛋白1和β-抑制蛋白2。研究发现β-抑制蛋白除了介导受体内化以外,还可以募集 MAPK 等激醇,介导G 蛋白非依赖的信号,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存活。β-抑制蛋白依赖的信号转导成为 GPCR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此外β-抑制蛋白还可以介导 GPCR 转位激活其他受体。
      β-抑制蛋白具有介导受体内化和信号转导两种作用,而GPCR 的磷酸化模式决定了 β-抑制蛋白发挥何种作用。GRK2 和 GRK6 引起 β2-AR发生磷酸化的位点不同。GRK2 或 GRK6磷酸化β2-AR 后都可以引起受体的内化和减敏,而只有 GRK6 才能引起β2-AR 的β-抑制蛋白依赖的 ERK 激活。其他受体研究也表明,GRK2和 GRK3 与受体内化有关,而 GRK5 和 GRK6与B-抑制蛋白依赖的 ERK 激活有关。
      研究证明 GPCR 具有多种激活构象。不同配体刺激可以使受体处于不同的构象状态,而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部分配体可以使受体处于特定激活构象,并选择性传导特定信号,称之为偏向激活,这些配体为偏向性配体。GPCR与偏向性配体结合后构象发生变化,可以偏向性地与某种G 蛋白或β-抑制蛋白偶联,引起相应信号的转导。如卡维地洛是一种偏向激动剂,它可以使 β2-AR激动,且只通过募集β-抑制蛋白传递信号。
      3. 胞内体GPCR 介导的信号转导   受体内化时,通过网格蛋白(clatbrin)依赖或非依赖的途径形成内吞囊泡,并与早期胞内体融合。早期胞内体膜内陷形成多泡体( multivesicular body,MVB),转变为晚期胞内体。胞内体膜上的受体可能会发生降解或者重新返回细胞膜。这些胞内体膜上的受体仍然具有活性,可以继续传递配体引起的信号。胞内体 GPCR 介导的信号是继G蛋白和β-抑制蛋白依赖的信号之后,GPCR产生的第三种信号转导。
       胞内体的很多特性使其成为多种受体信号转导的平台。例如,胞内体囊腔狹小,使配体受体结合的几率增大。但是,配体是结合受体后随受体一起进入胞内体,还是配体进入胞内体后再与受体结合,尚没有充分的实验证据,推测可能两种情况都有。此外,胞内体相对稳定,激活的受体可在其中维持较长时间;胞内体可沿微管运输接近细胞核;特定局部蛋白可自组装成特定的复合物等。胞内体 GPCR 的信号和细胞膜GPCR 的信号有不同,但又不能完全区分。信号通路在胞内体转导时常常有胞内体特有蛋白的参与。而胞内体特有的信号通路,又常常能在细胞膜上找到类似的反应。胞内体 GPCR 既可以传递G蛋白依赖的信号,也可以传递G蛋白非依赖的信号。促甲状腺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TSHR、 β2-AR等受体内化后可传递G 蛋白依赖的信号。也有 GPCR 与 β-抑制蛋白一起内化,在胞内体通过 β-抑制蛋白募集MAPK 传递信号。
      4. GPCR 的寡聚化    在受体激活的经典理论模型中,GPCR 是以单体形式存在,并与配体和蛋白组成三元复合物,向细胞内传导相应的信号。但是,目前已经观察到很多 GPCR 是以寡聚体的形式存在。
C类GPCR 是以二聚体的形式稳定存在并发择功能。代谢性谷氨酰胺受体(mGluR)通过二硫键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后才具有完整活性。GABABl 和 GABAB2 是组成 GABAB 受体异源二聚体的两个单体,以单体形式存在时并无功能,当两个单体通过C端平行卷曲螺旋的方式形成二聚体后,GABAB 受体才具有功能,GABABl 与配体结合,GABAB2 与G蛋白偶联并传递信号。其他 GPCR也存在寡聚体形式,虽然单体形式的β2-AR 足以激活G蛋白,但生化实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单分子受体追踪等技术证明β2-AR主要以寡聚体的形式存在。这些GPCR 通常通过跨膜区域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寡聚体。部分 GPCR 二聚体的晶体构象得到了解析,证明受体结构具有形成寡聚体的界面。例如,μ-OR 的结构显示受体可以通过两个界面相互连接,第一个界面由跨膜区 1和2以及第8螺旋区(TM1、TM2 和Hx8)组成,第二个界面包含TM5 和TM6。
      在细胞膜上 GPCR 处于单体和寡聚体的动态平衡状态。利用荧光漂白恢复 (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 FRAP)技术证明,β1-AR 受体二聚体维持时间较短,而 β2-AR 可形成稳定的二聚体,甚至多聚体。利用全内反射
荧光显微镜观察乙酰胆碱M1 受体,发现膜上的M1受体既存在单体形式,也存在二聚体形式,处于两种形式的动态平衡中。
      寡聚化影响 GPCR 的信号转导。如 β2-AR可以形成高阶的寡聚体,更高阶的寡聚体不易进行信号转导,可能是避免当受体过量表达时信号过多转导的保护机制。同时过表达多种 GPCR时,GPCR 的异源寡聚体可以改变受体的药理学特性和信号转导。例如,α2A-AR 和μ-OR 可形成受体复合物,吗啡与μ-OR  结合后,可引起α2A-AR的构象变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发现吗啡引起的α2A-AR 构象变化可抑制与G蛋白的偶联和信号转导。
 
 
 

(摘自《血管生物学》第2版)